一、汎自閉症現行分類標準
精神醫學界所使用的汎自閉症(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疾病,乃是泛指有注意力缺乏,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非典型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等的患者。
目前精神醫學界在談到汎自閉症的時候,都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年所出版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亦即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th
Edition,DSM-5)來作為標準,而各國略有自行修訂。
二、作者治療汎自閉症的有效成功經驗及精神神經疾病
作者曾受過正統西醫學基礎訓練,近十年來又專注於從事兒少汎自閉症自然療法,根據十多年來的臨床經驗,歸納出有別於DSM-5汎自閉症(ASD)的分類法,在治療的理論上,建立了以腸腦漏及腸腦軸心為根據的理論體系,在治療實務上則以恢復腸腦軸心的正常運作,阻斷入侵人體及腦部的過敏原,補充腸道及腦細胞所缺欠的必需脂肪酸等營養素,再輔以吸入氫氣(H2)來排除體內腸道及腦細胞內的酸與自由基為主要方法,至於過度嚴重的個案則需要動用到「斷醣生酮飲食」來治療,一切的努力目標,都是想辦法重新建立完整良好的腸腦軸心。
三、如何診斷ASD
診斷以口頭門診為主,在配合非侵入性的3D彩色立體腦波(3D Electro-Encephalo-Gram,3DEEG)及自律神經活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為主要診斷及追蹤工具,另外再加上抽血檢測患者血液中的食物或環境物的抗體過敏原。
至於更高端的電腦斷層(CT)、磁共振掃描(MRI)及正子掃描(PET)則很少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四、妥瑞過動治癒力達95%
作者雖然不採用任何精神藥物,但是療效卻比藥物更好,例如其他醫師覺得束手無策的妥瑞(抽動)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在作者手中都可以達到了95%以上的治癒率,且都有病例及3DEEG等紀錄為證,十多年來由於口耳相傳效應,前來求醫者眾多,甚至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患者,因此累積了相當多的治療經驗成功個案。
在本文中,並不是要挑戰傳統精神醫學界的藥物或行為治療方法,而只是提出個人的自然療法經驗供參考,希望能經由非藥物的角度及觀點切入,幫助到更多的患者。
主書由於主題很多,故無法特別針對汎自閉症作一完整的論述,只是提出一些臨床個案供參考。
五、傳統DSM-5汎自閉症分類已不適用
作者並不採納DSM-5中汎自閉症光譜(Acou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的分類,其原因如下:
A. 妥瑞(抽動)症 (tic, Tourrettes syndrome)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同一種疾病。也就是屬於外胚層過敏性疾病。人體胚胎先分化成外中內胚層,外胚層再分化成開放式外皮膚、半開放式腸胃道及呼吸道黏膜,而神經系統則是完全封閉式的外胚層組織。
1. DSM-5的ASD分類中,並沒有把妥瑞(抽動)症列入,而實際上,妥瑞症(tic)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的成因都同樣是因為腦組織過敏所引起的,治療方法也一樣。
2. Tic與ADHD所不同的只是受影響的腦組織部位的不同而已,前者是主管隨意肌運動的腦迴受到影響而亂放電,因而引發無法用意志力來控制的肌肉抽動或發出聲音。
3. ADHD則是主管情緒的腦迴受到過敏原的影響而引發腦細胞亂放電,因而出現過動的行為表現。
4. 如果用3DEEG為tic與ADHD患者作檢測,可以發現tic患者的異常β腦波與動作是同步出現的。ADHD患者的異常β腦波則與動作無關。
5. Tic患者痊癒之後,其先前的異常β腦波也會同步消失,ADHD患者亦同。由於tic與ADHD兩者的發生原因相同,因此治療方法亦相同都是採用使腸腦軸心都恢復正常的自然療法,患者的治癒率都非常高,達95%以上。
B:注意力缺失(ADD)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應列為不同分類
注意力缺失
傳統的汎自閉症分類中,把注意力缺乏(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混為一談,縮寫稱為ADH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但是以作者十餘年來從事第一線汎自閉症門診自然療法的經驗中發現,注意力缺失ADD與ADHD兩者是應該分開來分類的,因為兩者的臨床症狀表現及3D立體腦波(3DEEG)都有顯著的不同。
ADD患者的表現主要是無法專注,很容易被外在的聲音或人事物所吸引,生活上常忘東忘西,在教室上課時常走神、發呆,回答試卷時常漏答若干題目。
上述ADD的症狀,ADHD患者可能都會有,但是ADHD患者常會給人精力無窮,永遠不會累的印象,但是ADD的患者則少有過動的外表現,反而是讓人覺得有一些「過於不動」。
門診時通常會詢問家長,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ADHD孩童常會中斷老師授課,提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問題,或是捉弄前後左右的同學,嚴重的會在教室中走來走去,甚至全校遊走透透或到別班教室搗亂,而ADD孩子則表現得比較守規矩文靜,肯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只是一直心不在焉。
ADHD小孩除了自己動個不停,對其他小孩也會比較有攻擊性,而單純ADD小孩則不但不會有攻擊性,反而容易成為別人攻擊霸凌的對象。
ADHD患者的3DEEG腦波,呈現明顯的過高β腦波,而單純ADD患者則無此現象。3DEEG的β波強度,有可能反而過低。
依此推斷,ADHD患者乃是因為大分子蛋白質(過敏原)直接穿透有破損的血腦障壁(BBB),進入腦組織內(腦漏)所誘發的發炎性反應,原本只在血液中巡邏的巨噬細胞,亦尾隨過敏原進入腦組織內,它與過敏原發生遭遇戰而釋放出Cytokine等化學武器,這些原本要用來殺敵的化學武器,也難免波及正常的神經細胞,受傷的神經細胞於是發出高頻率(13Hz~30Hz)的β過動腦波。這種異常的腦波也被稱為「喊救命腦波」。
單純的ADD患者,腦波不但不會出現異常高的β過動腦波,反而β強度呈現過低,β腦波過低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缺氧、二氧化碳過高、長期睡眠深度不夠,腦細胞酸內及自由基過多,或Omega-36必需脂肪酸缺乏等因素。ADD與ADHD也都不排除有先天性的因素,例如基因缺陷、母親懷胎時有重大疾病、早產兒、胎盤老化、試管嬰兒等,不過先天因素已經無法亡羊補牢,只有將注意力轉向後天的補救。
ADD與ADHD的共通處是兩者都同樣有腸腦漏症,只不過ADHD患者,過敏原必然有直接進入腦部,導致受損的腦神經細胞放出異常β腦波,而ADD患者的過敏原則並不一定有進入腦部,而是引發鼻子過敏、腸道過敏,導致的腦部缺氧、睡眠障礙及腦細胞營養不足所引發,ADD可說是繼發性的。
ADD與ADHD雖然在臨床症狀EEG、HRV表現有很大的差別,但在治療上卻大同小異。都是以調整患者的腸腦軸心使之恢復正常為目標。
C:不能隨便給人貼上汎自閉症的標籤
有許多被歸類為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s)、智力障礙、非典型自閉症以及學習、認知及協調障礙的兒少患者,其實有很大比例是繼發性而非原發性的,所謂繼發性,就是由於腦細胞營養不良,腦細胞內酸與自然基堆積所引發的也就是腸腦軸心出了問題而引發的。
更直接的說,就是因為有腸漏症,腸道功能不良,因而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無法供應腦部足量的營養素,可修復腦細胞及製造神經傳遞素,也就是腸腦軸心出了問題。
有相當高比例的上述患者,在抽血找出會引發他腸腦漏的食物,並給予服用足量的必需脂肪酸,改善腸道環境,多吃膳食纖維,使腸內益菌可產生足量的短鏈脂肪酸供應腦細胞營養,也就是經由導正腸腦軸心之後,便得到改善或痊癒,從此再也沒有任何自閉症或腦障礙的特徵出現。
D: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brome)被歸類為泛自閉症症候群,在醫學界始終是一項爭議,其症狀與定義並不是很明確。
有些年少患者被認為有一些精神情緒上的問題,可是又很難明確的歸類到那一種精神疾病,他往往可能各種異常症狀都有一些,例如有一點注意不集中、一點過動、一點強迫、一點學習障礙,一點社交功能障礙,甚至有一點妥瑞症。不過根據統計,亞斯伯格症患者的IQ常比一般人還高。
其實,在作者的經驗中,亞斯伯格症並不能被歸類為某種特殊的疾病,而是一種可能有腦細胞組織過敏,腸腦軸心偏差,也就是消化道功能出問題所引發的一系列些微的腦細胞異常,這些微小的異常綜合起來的症狀,就成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個性,或是人格特質。
亞斯伯格症的患者通常會在避食過敏食物,修復腸漏,改善腸腦軸心之後而得到令人滿意的改善。
亞斯伯格症的人格特質很多樣化,例如不守規矩,不按牌理出牌,缺乏羞恥心罪惡感等。這些人格特質在某些職業(例如政客)上反而會成為優點,台灣由於曾有一些政治人物在說錯話而遭受非議攻擊時,常以自己有亞斯伯格症來搪塞,作為保護傘。久而久之,這種症狀在台灣似乎不再被汙名化了。如果有人被批評有亞斯伯格症者,他反而可能有點沾沾自喜。
小結:
作者不曾接受傳統精神醫學的訓練,其實這也是件好事,因為沒有被前人的教條框住,也因此不必受到精神專科同行異樣的眼光。
精神神經科或小兒精神神經科醫師,對於作者以上汎自閉症的論述及所從事的腸腦軸自然療法,或許會不以為然。
不過就患者本人或其家屬的立場出發。許多兒少精神神經病的藥物,如利他能(Ritalin),安複利(Ability)等,或許會有些效果,但大部分的家長對於小孩子可能要吃一輩子的精神疾病藥物,都會有些不捨得或排斥,況且對某些患者還會對精神藥物呈現某些明顯強大的副作用。
家長對於不使用藥物的自然療法,接受度往往高於藥物,更何況修復腸漏,調整腸腦軸心的自然療法,往往比藥物療法還要更迅速見到效果,而且一旦治癒,再發率低。
心理治療、行為矯正或藥物等治標方法或許能收一時之效,但是作者認為避吃過敏食物,提供腦神經細胞足夠必需脂肪酸等營養素,修復腸漏症矯正腸道微生環境,使腸道益菌平衡壞菌,從而達到腸腦軸心平衡以及排掉腦細胞內的酸與自由基,才是治本之道,如果只是一味的治標,往往會白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