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斷醣生酮飲食是糖尿病不二解方



【台灣糖尿病人口達200多萬人,身心均受折磨,作者個人也是糖尿病患者,但我應用斷醣生酮飲食來控制,所以如果你也同病,請務必閱讀此文,給自己一個不再被藥控制的機會。】
- 王群光醫師

在糖尿病傳統西醫學分類,糖尿病屬於一種新陳代謝失調疾病,傳統西醫學將糖尿病分為三型:
  1. 第一型糖尿病:為嚴重的自體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發病時都很年輕,因為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受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而受傷或消失,導致患者體內無法製造胰島素。
  2.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的量並沒有減少,有人甚至過高。但是可能由於澱粉食用過量,而導致胰島素不夠用,或胰島素(鑰匙)品質不良,插不進鑰匙孔(胰島素接體),或胰島素接受體(鑰匙孔) 本身損壞,或者粒腺體中燃燒葡萄糖的零配件受損等等,總之原因包羅萬象。
  3. 第三型糖尿病:近年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細胞無法代謝葡萄糖,用正子掃描(PET)即可證實腦神經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率偏低,因此就把阿兹海默症稱為第三型糖尿病。

台灣糖尿病人口比率傲視全球

糖尿病是全球流行病,全球糖尿病人口數前三名分別是,中國 1億290萬人、印度6450萬人、美國2240萬人,佔該國人口比例分別為7.4%、4.8%、6.9%。鄰國日本有1080萬糖尿病人,比例卻是全球之冠8.5%。台灣糖尿病人口195萬人,比例8.3%,與冠軍日本 相當接近。

以斷醣生酮飲食治療糖尿病的個人經驗

作者本人就曾經是糖尿病重症患者,飯前血糖曾高達 500 mg/dl(正常 100 mg/dl以下),飯後血糖超過 1000 mg/dl,糖化血色素(HbAlc)高達 13.5% (正常<6%),但是胰島素正常。



斷糖生酮狀態下,細胞粒線體利用酮體做為能量來源。

西醫治療糖尿病不外乎採用低升糖飲食,口服各式降血糖藥物,如果沒效就只好打胰島素。但說也奇怪,本人該吃的藥沒少吃,也試過胰島素,但經多年血糖就是降不下來,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屬於哪一型,最後還是利用嚴格斷醣生酮飲食,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但平日裡還是必須非常謹慎小心,如果嘴饞吃了半粒橘子或幾口麵包,或蛋白質吃多了,血糖立即翻升到 300-400 mg/dl,也就是說,粒腺體中用來燃燒葡萄糖的引擎配件如果已經完全損毀了,就算做斷醣生酮飲食,也是只能控制住局面而已,而無法達到痊癒的目標,只不要發生或延緩併發症就屬萬幸。

「不吃糖就沒有糖尿病」是作者的口頭禪

大部分患者,對於不要再吃米飯、麵食、水果、地瓜、馬鈴薯、蛋糕、餅乾、甜食的建議,都覺得難以做到,但也有些人則是義無反顧,說到就做到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降血糖藥、胰島素藥物已無效,或面臨瞎眼、截肢、瀕臨洗腎的糖尿病併發症危機,大概就是已經到了「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的生死關頭吧。

我給糖尿病患者的建議

  1. 通常是在立即徹底做斷醣飲食的同時,口服降血糖藥物也同時停止服用,然後再按時檢測血糖或尿糖,斷醣後血糖仍偏高者,再追加服用降血糖藥物。
  2. 詳細告知低血糖的症狀,以及發生時的緊急應變措施。
  3. 斷醣後,OMEGA-369油脂的攝取量要達標,如果體重一直降低,則必須增加OMEGA-369或MCT油脂攝取的量。
  4. 初期應以尿酮試紙或血酮檢測儀做監測,一直到情況穩定為止。
  5. 一個長期依賴燃燒葡萄糖作為燃料者,一旦斷了醣,肝臟的酶不一定能馬上活躍起來,把脂肪轉換成酮來供細胞使用,因而產生「葡萄糖戒斷症候群」的不適症狀,如果症狀嚴重至身體無法承受,可吃少量甜點來緩解不適,也可考慮服用外源性酮晶粉,吃了酮晶粉(食品工廠製造),血液及尿液中的酮體會馬上上升,不適症狀可以得到緩解。

第一型以外糖尿病的自然療法

除了缺乏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其他各種型態的糖尿病都可以斷然運用斷醣生酮飲食來取代藥物治療。
作者通常會告訴糖尿病患者一個概念:一部車如果有兩套引擎,一套燃燒柴油(葡萄糖),另一套燃燒汽油(脂肪→酮體),而您這部車,燒柴油的引擎故障到無法修復了,那您就不要再逞強,非加柴油不可,只好認命的改加汽油吧 。
這種淺白的說法,大部分的人一聽就懂。懂雖懂,有沒有意志力做斷醣生酮飲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給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建議

有許多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打久了,最後產生胰島素阻抗的現象,以致必須持續增加胰島素注射的劑量,或是更換不同的廠牌胰島素藥物針劑。
曾有一患者即使增加到起始胰島素劑量的 5倍,血糖仍高達 500 mg/dl者,後來經由逐步性的斷醣飲食而受到良好控制,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只要不再吃碳水化合物、澱粉,胰島素就可以開始看血糖情況來減量,如果斷了醣而又沒有把胰島素減量的話,發生低血糖休克的機率就會很大。
作者不建議血液中胰島素濃度極低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完全停打胰島素,因為完全不打胰島素的話,發生酮酸中毒(DKA)的機率非常高。

給打胰島素的非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建議

有很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到各種口服藥物無法起作用的時候,不論其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高低,主診醫師都有可能建議他改為打胰島素。
也有些國家的醫師,則跳過低糖食療及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步驟,只要發現血糖過高的患者,就以「讓胰島細胞休息」之名,直接給血糖高者打胰島素,在我看來,這簡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處方。
這一類患者,採用斷醣生酮飲食之後,也可逐漸小心把胰島素減量,但初期持續的血糖、尿糖、尿酮、血酮監測必不可少,應審慎為之。

最新研究把糖尿病分為五類

根據2018年2月初媒體所刊載的最新消息指出,瑞典與芬蘭科學家針對近一萬五千名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糖尿病其實是五種疾病,而未來每種可能各有特定的療法。該研究主持人、瑞典隆德大 學內分泌學家格魯普(Leif Groop)說:「這是邁向糖尿病精準醫學與個人化治療的第一步」,並補充,新分類法堪稱是糖尿病診斷的「典範轉移」。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異常高,發生心臟病、中風、失明、腎衰竭,甚至截肢的風險也增加。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目前全球約有 4.2億人罹患糖尿病,預料 2045年時,該數字將攀升到近 6.3億人。
通常糖尿病分成兩型:第一型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工廠(β細胞)遭攻擊,導致沒有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濃度。該型患者約佔 10%,他們一般在兒童時期確診。第二型則與不健康的生活形態相關,由於體脂影響胰島素的運作,因此患者通常非常肥胖。
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以及芬蘭分子醫學院針對 1477名年齡在 18至 97 歲的糖尿病患者,分析他們的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率、血糖濃度以及最初發病時期等要項,結果區分出五種不同類型。該研究發表於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
第一類為嚴重的自體免疫性糖尿病,該類與傳統的第一型糖尿病大致相同,患者發病時都很年輕,表面上健康,而該免疫疾病導致患者體內無法製造胰島素。第二類為嚴重的胰島素不足糖尿病,患者相對年輕,體重正常,胰島素的產生有問題,但原因不在免疫系統。第三類為嚴重的胰島素阻抗糖尿病,患者通常肥胖,身體雖製造胰島素,卻無法對其反應,格普魯說:「這類病患從新診斷法受益最大,因為目前對他們的療法最不正確。」
第四、五類皆為輕型糖尿病,前者與肥胖有關,主要發生在極度肥胖者上,不過其新陳代謝遠較第三類患者更接近正常。第五類與年紀有關,他們發病時,年紀較其他類組患者年長,病情也較輕。
格鲁普表示,理想的狀況是將該分類應用在診斷上,並追求更適當的療法,他舉例說,第二型患者由於並非自體免疫性問題,目前可能被歸類為第二型糖尿病,然而研究顯示,他們是因 β細胞的不足而非肥胖罹病,因此他們的療法可能較接近當前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此外,研究也發現,第二類患者的失明風險較高,第三類腎衰竭的機率最大,因此提高篩檢或許裨益部分類型的患者。研究人員計畫在中國與印度進行類似研究。
作者發現以上的研究並沒有把腦神經細胞的糖尿病,也就是阿茲海默症列入(俗稱第三型糖尿病),否則預測的糖尿病患者人數恐不止於此。

王群光自然診所 FACEBOOK 粉絲團

中道醫學「群光整合自然療法概論全集」 目錄

何謂「群光自然療法」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